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访问量:240690

食品品质分析与精准营养

  • 不同壁材质量比羊乳脂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质探究

    李林强;朱丽;付尚辰;袁佳璐;刘永峰;

    为探索有效的羊乳脂(goat milk fat, GMF)包埋技术,提升GMF储藏品质,以GMF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 SPI)和麦芽糊精(maltodextrin, MD)为壁材,制备不同壁材比的GMF微胶囊,确定最优包埋条件,并测定优化后微胶囊的基本物理特性(水分含量、水分活度、溶解度、粒度、色泽)、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吸湿性及储藏期间的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 POV)。结果表明:微胶囊壁材的最优质量比为m_(SPI)∶m_(MD)=1∶4,优化后微胶囊的水分含量、包埋率、粒度和溶解度分别为4.5%±0.4%、92.5%±1.3%、954.20±11.35 nm和73.02%±2.9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乳脂中的C-O在微胶囊粉末中消失且C=O和-CH_2的强度在微胶囊中略有减弱;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微胶囊中有新的特征峰出现,复合壁材成功包埋了GMF,GMF微胶囊形成。微胶囊的吸湿性稳定在11%~12%,其POV在第0天到第21天增长迅速。综上,研究制备出一种包埋率高、粒度较小、性质较稳定的GMF微胶囊。

    2025年03期 v.53;No.21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猕猴桃果实品质及遗传倾向分析

    董家琦;郑浩;苑馨予;张琼;

    以8个猕猴桃品种为材料,检测猕猴桃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和香气成分等相关品质性状,并结合重测序数据分析探究8种猕猴桃的果实品质及遗传倾向。结果显示,8种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介于10.90%~19.28%;可溶性糖含量介于80.24~132.82 g/kg;有机酸含量介于7.28~30.99 g/kg。在所测猕猴桃中,中华猕猴桃的平均单果重显著高于其他种猕猴桃;毛花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到6 541.32 mg/kg;软枣猕猴桃的糖酸比最高。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和山梨猕猴桃均以酯类为主要香气组分,软枣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的香气组分以烯类为主,杂交品种‘金艳’和‘满天红’猕猴桃的香气组分以酯类为主。通过比较杂交种猕猴桃与其父母本猕猴桃的品质参数,确定‘金艳’和‘满天红’猕猴桃的品质参数偏向于中华猕猴桃。此外,遗传聚类分析也表明2个杂交猕猴桃品种与其父本中华猕猴桃的亲缘关系更近。

    2025年03期 v.53;No.219 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6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同贮藏温度下鲜切芋艿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模型

    陈琳;连伊阳;陈琳琳;章敏;朱志远;陈炳智;傅海庆;江玉姬;

    为改善鲜切芋艿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以永定‘六月红’芋艿为试材,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 AA)联合超声(ultrasound, US)处理鲜切芋艿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2%的AA溶液浸泡试材15 min后,进行US处理,分析贮藏期间4个不同贮藏温度(4、9、15、25℃)对处理鲜切芋艿品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鲜切芋艿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经AA联合US处理的鲜切芋艿在4℃低温下能明显延缓品质劣变,主要体现在抑制褐变度和失重率增加,减缓硬度和pH值下降,保持细胞膜完整性和较高的感官评分,延长贮藏期等方面。通过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对芋艿货架期进行预测,其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所建模型可有效预测鲜切芋艿在4~25℃温度范围内的货架期。综上,经AA联合US处理后的鲜切芋艿最佳贮藏温度为4℃,其在该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0 d,研究结果为鲜切芋艿的贮藏保鲜和销售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v.53;No.219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银川、乡宁和太谷产区‘赤霞珠’自然葡萄酒品质研究

    任志远;郝晋梅;范博源;刘敏;

    为探究宁夏银川、山西乡宁、山西太谷产区葡萄自然发酵(spontaneous fermentation, SF)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3个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进行自然发酵,以接种发酵(inoculated fermentation, IF)的酒样作为对照,检测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物质含量。结果显示,SF酒样的酒精度显著低于IF酒样,总酚含量显著高于IF酒样;SF酒样酒精发酵比较彻底,还原糖含量低于4 g/L;SF酒样的pH值、干浸出物、挥发酸含量与IF酒样无显著差异。在SF酒样和IF酒样中共检测到4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26种酯类、13种醇类、2种酸类、3种萜烯类和1种醚类物质;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较高,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0.21%~67.14%和24.98%~58.13%;SF酒样中酯类物质总量显著低于IF酒样,醇类物质总量无显著差异,但SF酒样中的醇类物质所占比例高于IF酒样;银川和太谷产区SF和IF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无显著差异,但乡宁产区IF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显著高于SF酒样。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反式-4-癸烯酸乙酯和1-辛醇在SF和IF酒样中差异显著,对样本分类起主要作用。对酒样进行感官分析,SF酒样的澄清度低于IF酒样,银川产区的葡萄酒颜色最深;SF酒样果香清新、无异味,与IF酒样相比,香气复杂,生青味少,但IF酒样的香气浓郁度更高;SF和IF酒样的口感无显著差异,银川产区的葡萄酒单宁感更强,酒体更饱满。研究对提升葡萄酒的风格多样性和产区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为本土酵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v.53;No.219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膳食生物标志物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

    吕佳瑶;黄翊珺;张诗怡;施琳;

    采用膳食生物标志物评估特定的食物摄入和饮食暴露,是提升传统自我报告式膳食计量手段准确性和精确度、挖掘膳食因子功能特性的重要手段。膳食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测量可以促进对饮食与慢性代谢性疾病风险之间关系的理解,助力实现个性化精准营养。代谢组学是筛选膳食生物标志物的关键方法,文章回顾了2013—2023年基于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饮食干预研究得到的有关谷物、果蔬类、肉类、鱼类、乳制品、坚果类摄入的膳食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结果,梳理了特定膳食生物标志物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阿尔兹海默症等35种饮食营养相关代谢疾病风险的关系;从研究设计、复杂食物成分、个体差异和代谢物组数据处理技术4个方面分析当前膳食生物标志物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挑战,强调利用膳食生物标志物揭秘饮食与健康关系的巨大潜力和研究前景。

    2025年03期 v.53;No.219 4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张桂清;梁志豪;刘青;吴小平;罗海凌;姚俊新;刘斌;林占熺;江书松;

    为探究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水提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以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浸泡时间对浸膏得率和浸膏多糖含量的影响;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和国标检测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可溶性、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原材料进行鉴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单糖和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复方菌草灵芝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提取温度80℃、超声时间2.5 h、料液比(g/mL)1∶25、提取次数2次、浸泡时间6 h;其颗粒粒度、水分含量、干燥失重、装量差异和可溶性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微生物限量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其中硒平均质量分数为0.058 3 mg/kg;得到的菌草灵芝、紫苏和富硒茶的薄层色谱条带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对其测定无干扰;复方菌草灵芝颗粒中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10、1.166、8.708、1.265、0.824、5.79、2.58、1.72和1.67 mg/g。以上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稳定可靠,颗粒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要求,建立的复方菌草灵芝颗粒水提工艺质量标准科学可行。

    2025年03期 v.53;No.219 6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7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蛋白特性及生物功能

  • 玉米质膜Na+/H+反向转运蛋白NHX7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魏锋;郭康;赵依格;时玉;胡筑兵;

    根系是植物重要的多功能器官,参与水分和养分吸收、代谢物储存、锚固、机械支撑以及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根系结构在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也受到遗传因素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SOS1基因是植物耐盐信号途径中的核心组分,在植物耐盐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是否影响根际微生物还尚未报道。田间种植实验研究发现,玉米nhx7-1(sos1)突变体在河南开封种植时,相对于野生型B73,无论是株高还是根系均表现出严重生长缺陷,而在海南三亚种植时,植株和根系生长表型与B73相似。进一步的转录组测序结合KEGG富集分析发现,nhx7-1与B73玉米的根系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类黄酮合成等途径;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测序分析结果表明,nhx7-1与B73玉米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展现出不同的规律,根系形态受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大,核心节点ASV565与根长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反映出,根系次生代谢物可能通过影响根际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参与根系构型的可塑性过程。

    2025年03期 v.53;No.219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冠非结构蛋白nsp9细胞定位及其与宿主蛋白互作分析

    张倡珲;代玉涵;王应归;王美林;赵一洋;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对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了深远且严重的冲击,剖析该病毒复制机制的核心环节对制定有效的SARS-CoV-2防控策略尤为重要。新冠非结构蛋白nsp9是一种关键单链核酸结合蛋白,在病毒生命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在细胞中过表达融合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nsp9,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nsp9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采用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nsp9与包括YWHAB、TRAF2在内的多个细胞内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利用免疫共沉淀及pull-down实验进行了验证。此外,通过CCK8细胞活力检测、EdU细胞增殖实验以及TUNEL细胞凋亡实验等方式探究nsp9对宿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潜在影响,发现nsp9过表达并不能显著影响细胞正常增殖或诱导细胞凋亡。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探究nsp9与宿主蛋白的互作关系及其在SARS-CoV-2感染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2025年03期 v.53;No.219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盐胁迫下花生CBL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程在;朱秀;朱斌;谷雷;曾拓;王洪程;杜旭烨;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 CBL)作为钙(Ca)传感器参与植物特异性Ca~(2+)信号传导,对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至关重要。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盐胁迫严重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和籽粒品质,而花生CBL基因对盐胁迫的响应情况尚不清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花生全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CBL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进化树和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基因组中共有89个CBL基因,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表明,花生CBL主要由酸性氨基酸组成;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花生的大部分CBLs定位于细胞核中。为探究花生CBL基因对盐胁迫的响应情况,对5个CBL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经200 mmol/L NaCl处理3 h后,AhCBL46.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处理12 h后,AhCBL4、AhCBL33和AhCBL6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此外,AhCBL61.3对盐胁迫表现出负响应,表明花生CBL基因在盐胁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花生中CBL基因的功能特性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53;No.219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6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WRKY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进展

    罗贵;朱历勇;谷雷;王洪程;杜旭烨;朱斌;曾拓;王彩云;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并不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成分,但在植物生存、环境适应、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WRKY转录因子家族因具有特征性的保守核心序列WRKYGQK结构域而得名,是高等植物中规模最大且功能最为多样化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界广泛分布。WRKY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应答和化学防御等多种生理过程。文章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并重点讨论了其在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萜类、酚类和生物碱)合成中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改良次生代谢产物品质方面的潜在应用,以期为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植物功能性改良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2025年03期 v.53;No.219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稿约

    <正>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办刊宗旨。它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与资源科学、旅游学、体育运动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来稿要求2.1研究论文一般不低于6000字(含图、表),研究快报、研究简报不低于3500字。来稿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作者简介(性别、职称、学位及主要研究方向等)、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摘要、前言、正文、结论(或结语)、参考文献。如为基金项目资助论文,请在文稿首页注明,并列出项目号。

    2025年03期 v.53;No.21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