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铮潇;席广亮;张嵌玮;黄启泽;
碳排放空间关联对于资源配置优化、环境治理以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碳汇潜力视角下的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结构研究尚未深入探索。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结合碳生态承载系数修正引力模型以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三角城市群碳汇潜力视角下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空间上,长三角城市群碳生态承载力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低值中心、皖南-浙西生态屏障为高值中心,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核心-外围结构;时间上,长三角城市群碳承载能力整体明显下降,呈现均等化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自东向西的碳排放核心、碳流轴线、碳汇核心的碳排放关联结构,碳排放关联强度随着时间差距逐渐缩小。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整体处于低水平联结状态,南北差异明显,依靠少数核心城市和关键路径保持了碳关联效能;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正在从“经济辐射-生态吸纳”二元结构向“多极化多线程”发展。人口集聚力、资源倾斜力等要素差异有利于推动城市之间建立碳排放空间关联,城市间碳排放关联的异质性主要来源于资源倾斜力、基础建设力等要素,潜在因素为政府引导力。研究可为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低碳转型与协同推进“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参考。
2025年05期 v.53;No.221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3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宗会明;王楚雯;张雪;梁嘉玲;
在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目标下,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的交通碳排放问题。选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运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结合多源城市时空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影响机制,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交通碳排放呈现显著区域差异与动态非均衡性,非均衡趋势逐步减弱,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交通碳排放受多种因素综合驱动,交通运输水平起正向驱动作用,城镇化率有显著负向效应,且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作用强度与驱动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交通碳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有助于推动通道沿线区域绿色转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同时也丰富了交通碳排放研究的案例代表性,为交通碳排放研究提供一定边际贡献。
2025年05期 v.53;No.221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孙震;孙钦珂;周亮;
城市扩张引发的耕地破碎化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威胁。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构建景观格局视角的耕地破碎化综合指数(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 CLFI),结合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权重法、圈层梯度分析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系统探讨了1990—2023年城市群扩张与耕地破碎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关联响应。结果表明:1990—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耕地面积减少6.01×10~3km~2,其中4.30×10~3km~2转化为建设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的46.62%,耕地破碎化主要集中于城市边缘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各城市耕地破碎化在城乡梯度上的变化趋势显著,反映了不同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阶段差异;耕地破碎化综合指数差值显示,1990—2023年耕地破碎化程度总体增加,咸阳市破碎化程度增幅最大且随距离递增,而多数城市的破碎化程度随距离递减。研究揭示了城市群扩张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在城乡梯度上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耕地保护、科学规划城市扩展及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5年05期 v.53;No.221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冯建喜;李昕冉;
步行指数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城市步行性诊断工具,对其进行科学测度成为当前学界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现有测度方法多基于西方国家背景,尚未依据我国国情对步行指数的测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影响因素方面也主要针对地块尺度的单一因素进行关联分析而缺乏多尺度多维要素的交叉分析。为此,研究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步行指数测度体系,并以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138个城市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的步行指数最高,京津冀次之,珠三角最低;城市规模、管理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划理念对步行指数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提升一个地区的步行指数不仅需要考虑地区本身的因素,还需要从城市的视角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干预。
2025年05期 v.53;No.221 3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王文军;寇晨露;张世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提出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区建设工程,并规划了重点试点省份,旨在以点带面降低全国碳排放水平。为明确实施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能够有效抑制试点地区碳排放,基于2005—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下的多期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 DID)模型对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实施对试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碳减排效应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P<0.05),说明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对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得出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时滞性,且影响效应随时间逐步增强;进一步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检验、异质性分析,分别验证了技术水平、工业污染治理水平、营商环境等因素对政策碳减排效应的影响。
2025年05期 v.53;No.221 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许新利;李龙;黄晓燕;胡涛;
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合理布局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秦巴山区为例,通过INVEST模型对秦巴山区景观价值、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定和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并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高阻力区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东部和东北部区域,低阻力区、中低阻力区、中高阻力区和高阻力区面积分别为31 682.38、179 998.17、11 346.18、1 404.08 km~2。秦巴山区共包含26处生态源地,总面积34 646.87 km~2;潜在生态廊道51条,总长3 274.111 km;夹点及障碍点141处。生态源地在中西部覆盖面积最大,生态廊道空间分布呈现东西部廊道长、中部廊道短的特点,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区的东部区域,障碍点在秦巴山区的北部分布较为密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识别出秦巴山区5类重点修复区,包括生境质量与水源涵养修复小流域10处,碳固定与景观价值修复小流域74处,生境质量与土壤保持修复小流域18处,综合修复小流域7处,廊道、夹点和障碍点修复小流域58处。最后,提出了秦巴山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为秦巴山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5期 v.53;No.221 68-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