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访问量:240200

人地关系研究

  •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坡耕地风水复合侵蚀时间接续特征

    杨文博;刘娜;孙莉英;冯子恒;蔡强国;

    复合侵蚀是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最显著的特点,而风水复合侵蚀是坡耕地重要的复合侵蚀形式,加剧了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危害性。在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选取试验坡耕地,基于野外气象条件、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观测,结合统计学方法揭示坡耕地风水复合侵蚀营力年内时间接续特征,分析复合营力季节交替作用下坡耕地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的年内时间接续特征。依据东北黑土区起沙风速(5 m/s)和侵蚀性降雨量(12 mm/d)确定了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坡耕地风力主导作用和降水主导作用的划分标准,并将坡耕地风水复合侵蚀营力年内时间接续作用划分为3个时期:风力主导Ⅰ期(3月中旬~7月中旬)、降雨主导期(7月中旬~10月上旬)、风力主导Ⅱ期(10月上旬~11月中旬)。风力主导Ⅰ期和风力主导Ⅱ期坡耕地侵蚀以风力侵蚀为主,风力主导Ⅰ期的风力侵蚀速率为432.9 g/m~2,风力主导Ⅱ期的风力侵蚀速率为40.95 g/m~2,监测期内坡耕地风力侵蚀地表风蚀蠕移约占92.95%;降雨主导期坡耕地以水力侵蚀为主,降雨主导期水力侵蚀速率为485.15 g/m~2;在风水复合营力年内季节交替作用下,试验坡耕地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呈年内时间接续特征,降雨主导期水力侵蚀速率>风力主导Ⅰ期风力侵蚀速率>风力主导Ⅱ期风力侵蚀速率。

    2025年02期 v.53;No.21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4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沂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分析与情景模拟

    乔心如;李子君;林锦阔;杨舒媛;

    基于沂河流域197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技术构建并分析了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应用FLUS(further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模拟了“三生空间”范式下流域2030年、2050年的土地利用情景,可视化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土地利用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1975—2020年,流域内土地利用以耕地缩减(约占流域面积的10%)和建设用地的扩张(约占流域面积的8%)为主。2)沂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可分为前期(1975—1995年)和后期(1995—2020年)两个阶段。前期,流域内约有22%的面积发生土地利用变化,大部分表现为耕林草的相互转化;后期,土地利用变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6%,以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土地利用轨迹变化更复杂,空间格局变化更显著。3)流域当前土地利用模式向着以生态建设为重心的方向转变;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与生态空间优先情景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2050年这种同趋性将会减弱。研究可为进一步优化流域的“三生空间”格局及进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3;No.218 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复杂网络对1811年新疆阿克苏洪涝事件及社会响应过程的研究

    王理民;张莉;李屹凯;

    洪涝事件是威胁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全面分析历史时期的典型洪涝事件及社会响应过程,可以深入理解长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特点,能够为防范当前及未来洪涝事件风险提供历史视角。首先,利用历史文献等资料,重建1811年阿克苏洪涝事件从自然系统到支撑系统和人文系统的时空过程;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此次洪涝事件的影响程度及社会响应力度、关键节点及其功能。结果表明:1)此次洪涝事件发生在相对暖湿的气候背景下,是极端降水、地势低洼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此次洪涝事件影响及社会响应过程共识别出26个节点、73条关系链;“内涝”“粮食生产受损”“基础设施损毁”“饥民”是洪涝事件影响人类社会的关键节点,也是人类社会有效阻断或抑制洪涝事件影响程度加深的关键方向。3)依据人类社会响应过程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将社会响应过程分为调整过程和适应过程;前者有效避免了灾后恶性事件的发生,后者可能提高了阿克苏城抵御未来洪涝事件风险的能力,对于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2025年02期 v.53;No.218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陕西省农业人口格网分布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米瑞华;刘书敏;倪世龙;

    利用第五至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探索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农业人口格网化方法,获得陕西省1.5 km农业人口格网密度数据,揭示农业人口分布的特征和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2020年陕西省农业人口在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分布密集,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地相对稀疏;在河谷地带分布相对密集,而在城市核心区、难利用土地以及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密度极低。2000—2020年,陕西省农业人口密度全域普遍下降,但各地降幅存在差异,致使空间不均匀性加剧,其原因可能在于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农业人口规模下降速度不同。精度验证发现,农业人口格网数据与人口普查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农业人口格网数据集的拟合精度较高。研究减轻了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充分捕捉了农业人口分布的细节信息,对加快塑造分布合理的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53;No.218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6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简讯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获多项殊荣

    <正>11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2024—2028年)项目入选结果公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的高水平期刊集群建设,并成功入选集群(集团)化试点项目(B类),成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与中国工程院院刊集群的创始成员刊。12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案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

    2025年02期 v.53;No.2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专刊”征稿启事

    <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沿黄各省区积极行动,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深入总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路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煤田地质与勘探》《水土保持学报》面向社会各界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专刊联合征稿活动,请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撰写相关文章,踊跃投稿。

    2025年02期 v.53;No.218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 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及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兆峰;邹佳;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产业驱动力,已成为提升旅游产业效率的关键力量,对中国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效率,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旅游产业效率提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旅游业密集度和旅游产业结构在数字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本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自身旅游产业效率,对邻近省份旅游产业效率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2025年02期 v.53;No.218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2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三生”功能视角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

    陈千千;王晓峰;马丽雅;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整体沿中低海拔平缓地势、交通干线和河流湖泊集聚分布,呈现极化发展、片状扩散的发展趋势。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交通和水文条件的空间依赖性最大。2)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演化存在一定差异,生产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集聚度最高,呈现连片蔓延发展态势,多位于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地区;生活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分布与整体趋同,密度核心区集聚度显著增强;生态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外扩趋势明显,多以点带轴分布于市区交界区域,在秦岭南麓形成高密度分布区。3)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相关政策影响最强,生活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人口分布和周边景区的空间依赖性较高,生态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受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影响显著。4)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是关键驱动力,社会政治条件是导向性因素,资源禀赋对各功能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突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增强效应大于社会政治条件。

    2025年02期 v.53;No.218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湖南省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化、动态耦合及驱动因素

    彭坤杰;石彩霞;贺小荣;严伊凡;

    以湖南省各地市州为研究对象,梳理定义了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理论分析框架并构建文旅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时序演变和空间格局特征可视化方法来测度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PVAR)模型来分析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子系统间的动态耦合关系,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探索影响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的主导因子并探测因子间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1)2009—2021年湖南省各地市州文旅产业融合水平可分为3种发展类型,总体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内差异也随之拉大,扩张趋势显著;2)2009—2021年湖南省各地市州整体耦合协调等级仍以失调为主,其中长沙为高级协调等级,岳阳、株洲、衡阳、常德为基本协调等级,其余9个地市州仍处于基本失调等级;3)研究期内湖南省各地市州产业融合基础、产业融合支撑、产业融合体量子系统间存在着明确的动态耦合关系;4)以财政政策为首的7项驱动因子为影响湖南省各地市州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的主导因素,且财政政策、科技创新与消费能力的因子交互效应较强。

    2025年02期 v.53;No.218 7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3K]
    [下载次数:10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

    张高军;

    要建设宜游湾区,就需要进一步评估珠江口的跨海通达性,以更好地解决湾区东西两岸的联结问题。利用成本加权栅格法,从等时圈面积变化、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4个方面,以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为例(以下简称“一桥一通道”),分析新建跨海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得出: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旅游景点可达性提升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且提升效应以跨海通道的起止点为中心距离衰减,大湾区可达性提升的主要矛盾由绝对值提升转变为控制区域差距扩大和结构失衡问题;2)一桥一通道对旅游可达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珠江口东西两岸,中部地区效果不明显,其中港珠澳大桥主要提升大湾区2 h交通圈面积,深中通道主要提升1 h交通圈面积;3)从景点可达性看,一桥一通道大幅增加了珠江东西两岸1 h可达景点数量,使大湾区环珠江口地区能够形成较为紧密的旅游圈,整体景点可达性从1.20 h压缩至1.12 h,肇庆、江门、惠州是短板;4)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衡量大湾区的旅游经济格局变化,发现一桥一通道并未改变广佛、深港、珠澳三核心组团格局,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三者的集聚态势。

    2025年02期 v.53;No.218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在线评论与深度学习的旅游目的地推荐模型

    谭鸿博;苏甜;张思盈;荣幸;孙伊琳;矫琪;林知浩;郑天翔;

    近年来,旅游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在线评论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大数据分析研究中,而在目的地推荐应用方面仍有待深入。使用Python编程语言,通过网络爬虫在携程旅行网上收集了239个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评论数据,并利用Embedding和BERT等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推荐模型;通过收集到的57 360条评论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最终在14 340条测试数据上得到78%左右的正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借助其他旅游者的切身经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可以提高潜在旅游者找到理想目的地的效率,有助于旅游者规划旅游行程的第一步。研究成果扩充了在线评论数据的研究范畴,同时为旅游者在旅游咨询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53;No.218 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10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评价及门槛效应

    高楠;周瑛;张新成;李锦敬;耿泽涛;

    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松驰变量测度(slack-based measure, 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东、中、西地区及全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通过ArcGIS深入剖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研究时段内,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变缓;各省域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呈现不均衡状态,形成“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格局;基于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显示,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政府重视程度和规模效应均显著影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此外,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分别存在基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单门槛与双门槛效应。

    2025年02期 v.53;No.218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稿约

    <正>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办刊宗旨。它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与资源科学、旅游学、体育运动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来稿要求2.1研究论文一般不低于6000字(含图、表),研究快报、研究简报不低于3500字。来稿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作者简介(性别、职称、学位及主要研究方向等)、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摘要、前言、正文、结论(或结语)、参考文献。如为基金项目资助论文,请在文稿首页注明,并列出项目号。

    2025年02期 v.53;No.218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